文|凝妈悟语
你用过这样的方法激励孩子吗?
“表现好就买好吃的”、“好好吃饭就买玩具”、“写完作业可以打游戏”……
是不是开始很奏效,孩子为了获得奖励暂时收敛不好的行为,努力表现。
但后来却越来越变质: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,开始学会讨价还价,好行为难以持续,而对奖励的要求却永无止境。
我们希望孩子变好的愿望最终落空了!
物质奖励的陷阱我也曾深信,物质奖励是激励孩子的“法宝”。
我也试过给孩子奖励,有一定的作用,但是发现很难再无限制的满足孩子。
我家的奖励制度是这样的:每当有好的表现,就奖励一个贴纸,凑够30个贴纸,就可以达成一个心愿。
展开剩余83%孩子最初的心愿清单是:买一条3D打印的龙、买零食、去一次超市。
这些愿望都满足后,新的要求接踵而至:打游戏、抓娃娃⋯⋯
游戏沉迷后,孩子满脑子都是游戏;抓来的娃娃堆满角落,从来不玩,纯粹浪费。真的不想再无限制的满足他这些低级的乐趣。
我猛然意识到:我正在用物质奖励换取孩子的短期服从,却无形中削弱了他的内在动力。
心理学家称之为“过度理由效应"”——当外部奖励过于突出,孩子就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奖励,而不是“我喜欢”或“我该做好”。
一个记录本比物质奖励更奏效一个偶然的机会,我们在晚上聊起了一天中的好表现,我发现孩子特别需要精神鼓励,对我能记住他的好事表示特别开心,特别渴望我的认可和赞赏。
聊了几天后,我就找了一个记录本,郑重其事地记录起他的每一个好表现。
奇迹就这样悄然发生了。
没想到,有了这样的可视化记录,孩子每天都思考如何增加一条好记录,甚至立下目标:每天要积累10个好表现。
近20天来,他每天都达成目标,各方面都在积极发展:
听写全对(体会到靠自己努力得来的成就感) 上课积极互动、回答问题(自信的感觉非常好,努力改变自己的胆小谨慎) 努力在学校完成作业(回家就有更多自我提升和自由时间了) 读英语不再有情绪,还喜欢PK单词争取赢(不发脾气,沉着冷静,得100分的几率更高了,原来自己可以很厉害) 做思维题会积极思考(体会到“我变聪明了”的欣喜) 跳绳找回了好状态(从107到141也只不过需要6天时间啊,体会到只要坚持就能进步的真谛)每天整体上都是精神愉悦、积极向上的状态。
孩子自豪地告诉我,他觉得自己有三个脑袋:一个是学霸,一个是运动健将,一个是吃货。
“当学习的时候,点一下额头,就进入了学霸状态。跳绳的时候,就是运动健将。吃货脑,让我在中午好好吃饭。”
这种生动的自我认知,远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来得珍贵。
没想到,一个小小的记录本管了大用,解决了过去需要物质奖励才能做好的难题。
原来,从心理学角度讲,这是一种积极心理暗示的有效手段。
持续记录积极的成功事件,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。
当孩子不断看到自己过往的成功经历,内心就会反复被暗示 “我可以做到”“我有能力做成事情”,从而逐步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心。
这样的记录也符合自我决定理论的三种心理需求:
自主感:孩子主动思考如何获得好记录,而不是被动等待奖励。 胜任感:看到自己的好行为被记录和认可,确信自己有能力。 归属感:感受到家长的关注和认可,增强了亲子连接。当这些需求被满足,内在动力就会自然生长。
这个方法,是不是很简单呢?
怎么做好记录呢?记录什么内容呢?
希望孩子哪方面变好,就记录哪些方面。
我大致记了这些:
睡觉相关:早上早起,精神好,晚上按时睡觉,睡得快、睡得香。孩子睡觉的问题就慢慢得到解决。
吃饭相关:早饭、午饭、晚饭吃得又快又好,孩子就不再拖拉,在学校也做到光盘。
学习相关:
搞懂了一道数学思维题,在课堂上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。
书写很认真,学习很专注,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作业。感觉自己写的不够好,重新写,对自己要求高。
读书声音洪亮,读书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,自己主动拿了古诗词来读。
英语晚上没读好,准备第二天早上重新读。
运动相关:跳绳每天跳多少个,仰卧起坐多少个,足球认真训练。
待人接物相关:和同学礼貌打招呼,分享小零食,体贴大人。
创意相关:想到了一个用购物袋装抱枕的创意办法,用积木搭建了一个有意思的场景。
劳动相关:给妈妈盛饭、亲自动手做各种形状的火烧。
写在最后:
记录本,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本子,每个家里应该都不缺。
但它所带来的改变却是非凡的:
一有好事就及时记录,孩子会有被认可的感觉,明白家长看重的是什么,知道什么是对的,从而把重心放在这些积极的事情上。
曾经听过这样的说法:每天记录10个成功的事,人就会变得积极。当时不是完全相信,亲身体验后才发现确有奇效。
当孩子不再追求物质奖励,而是追求自我突破和成长。这种转变,远比任何玩具或游戏都更有价值。
也许,您也可以找一个普通的记录本,开始记录孩子的好表现。这个小小的改变,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。
发布于:山东省米牛配资-配资平台查询-配资正规平台-配资炒股入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