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救命,我刚刚在KTV里被一条狗用冲锋枪指着头。”凌晨一点,小黎把这条消息发到群里,配图是一段晃到模糊的包厢录像:邓丽君《又见炊烟》的前奏刚响起,55寸大屏里却冲出几只肌肉爆炸的沙皮犬,背着火箭筒在稻田里狂奔。原本准备治愈打工魂的周五夜,一秒变《猩球崛起》番外。五分钟后,小黎的吐槽被顶上小红书热榜,点赞破十万,评论区清一色“原来全国KTV都在喂我们吃毒蘑菇”。
这不是段子,而是当下最真实的线下娱乐体验。短视频里,AI能把西红柿切成银河,能把猫变成百万博主,可在KTV,它只学会了怎么用最低成本把人劝退。连锁品牌前脚刚在招牌上打出“AI沉浸式”,后脚就把顾客沉浸式地吓哭。前一秒还是两只羊在草原吃草,下一秒它们起立跳机械舞,背景色像打翻的荧光剂,晕3D的人直接吐在沙发。网友给这种MV起了新名字:赛博见手青——吃完能看见小人,唱完能怀疑人生。
很多人以为这只是技术翻车现场,真相远比画面更离谱。拍一条正版MV,周杰伦烧掉三百万,每秒上万;用AI“邪修”,最低只要几百块,甚至一张月租二十元的会员就能批量生产。
展开剩余74%音乐人至少会把歌词拆成关键词喂给模型,再人工挑素材拼接,KTV却直接把整首歌的文本和歌手名扔进算法,剩下的交给运气。于是方大同的R&B里出现陕北腰鼓,张悬的民谣里巨石强森穿着超人斗篷对你wink。训练素材不够,就把猫猫狗狗、战舰大兵、APT循环排列组合,观众一年到头在包厢里看同一套宇宙。省事是真省事,难看也是真难看。
更尴尬的是,KTV自己也不想这么丑,它只是被版权费逼到墙角。过去十年,全国KTV倒闭七万家,活下来的人每天醒来先面对三座大山:人力、装修、版权。音集协一年代收五个亿,平均一首歌MV额外再收十几块,连锁店曲库动辄十万首,一年要多掏上百万。继续用盗版,随时被告到关门;自己拍,上万首歌拍到退休也拍不完。日本同行早在十年前就摸索出折中方案:让店员穿上西装在绿幕前比划几个万能动作,剪成通用素材,十年不换。中国老板一听要补拍,连夜让程序员调通AI接口,于是狗扛火箭筒的画面批量上线。省钱的目的达到了,省到连顾客一起省掉。
包厢外,KTV的追风口史能写一部互联网翻车编年史。火锅刚火,他们把电磁炉搬进包厢;剧本杀出圈,他们雇DM在隔壁带局;元宇宙最热,他们给电视贴AR贴纸;如今轮到AI,宣传海报上写着“AI帮唱”,推门一看帮的是狗拿机枪。风口追得比谁都快,体验做得比谁都烂。消费者根本搞不清自己进门是为了吃饭、打狼人杀还是练歌,最后只能做一件事:拍照发朋友圈吐槽。流量有了,口碑没了。
其实AI本可以救场,有人已经试过。北京一家老牌KTV悄悄上线AI修音,五音不全的社恐一开口就成了林俊杰,当天复购率飙到七成;广州某连锁用AI换脸,把客人的脸无缝贴进《泰坦尼克号》,女生排队到马路上。更实用的方案是拿AI修复古早MV,让模糊到掉渣的老歌瞬间高清,情怀杀直接拉满。可惜这些功能成本高、落地慢,在大多数老板眼里不如“一键生成”来得痛快。于是最该被用来提升体验的技术,成了最粗暴的成本压缩工具。
凌晨两点,小黎那间包厢的灯光终于恢复正常,屏幕里跳出提示:请选择正版MV或AI智能MV。她毫不犹豫地点了“正版”,系统弹出加付十五元的提示。一行七个人互相看了一眼,默默放下话筒起身走人。电梯下到一楼,门口广告牌还在闪着“AI沉浸式体验,唱歌从未如此未来”。小黎回头拍了张照,配文:“未来已来,但我不想在里面唱歌。”这条帖子再一次被顶上热搜。评论区最高赞只有六个字:技术省掉人心。
发布于:河南省米牛配资-配资平台查询-配资正规平台-配资炒股入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