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中学语文教学
值得思考的问题就在身边王栋生
改学生作文,究竟累不累?如果看到真知灼见、肺腑之言,感受到青春激情和真诚,语文教师怎会认为“累”?
很多老师谈到,现在改学生作文,难得有激情,难得有惊喜,一个班作文改下来,往往很累—— 心累;学生观点和表达高度一致,如“团体操”。几年前,尚有个别学生对“月考”“刷题”“学霸”等偶有质疑或讥评,对学校“以考代教”能提出不同意见;现在,没有了,连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机会也没有了。边界画好了,学生“没有问题”了,教师思想统一了,学校没有声音了,语文教学也就没有活气了。去年年末,某市一所学校按学生“月考”成绩,设置“学霸就餐区”:考高分的坐上座,免费享用上等套餐;其余自费吃普通餐。其行径粗鄙不堪。此事引发社会热议,我适逢在当地参加交流活动,目睹校长们义愤填膺,纷纷谴责,认为突破了底线。然而,自那起事件发生起,竟然不闻事发学校学生的声音!如果学生有独立思考,有自觉的批评意识,校方食堂怎么会有那样不堪的一幕?很多事,是会写入校史的啊!
展开剩余80%一所高中,往往有一两千学生,可是在应试浪潮中,学生真的“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”,对校园存在的不良倾向不思考,也不想思考,更不想发声,这就不像一两千青少年学习的场所了。学校不能认为“学生听话”就是“稳定”,“稳定”到不思考,等于制造平庸,培养庸俗。二十多年前,我供职的学校曾有过风波,校方认为我是老教师,让我和学生沟通。一次年级大会上,学生递上来的条子,有九十多张,有的问题比较尖锐,我一一做了解说,学生信任我,因为我态度诚恳,不回避矛盾,讲道理。事后校方向我表示感谢,我说:“我是语文教师,学生在跟我学语文呢。”学校如果有气度,让学生自由言说,他们会珍惜表达的机会,也会在这样的交流中改进自己的思想方法、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。
我也曾多次看到学生作文中对学校的批评,会做些解释,讲清道理,有时也会建议学生换个角度思考,但无论如何,我都支持学生自由表达意见。中学生如果满足于“知荣知辱牢缄口,谁是谁非暗点头”,不愿表达,不敢表达,进而不会表达,成年后未必就能变得中庸,而更可能走向平庸、庸俗。如何办学,本质是教育观的实践。学生作文能不能有点“活气”,要看学校的理念,要看教育者的态度。以下面示例来谈。
学生甲对学校搞活动时的形式主义倾向表达了不同意见,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。
副校长:“你这个同学要更多地看到学校十多年来各方面工作的改进。”
学生甲:“对不起,我怎么能看到?我刚读高二,才十六岁。”
副校长:“作为学生,你更要多了解学校的发展史。”
学生甲:“这些我明白。可是,我明年就要毕业了,再不说就没有机会说了。”
副校长:“为什么不能包容一些呢?”
学生甲:“学校让我们畅所欲言,我如果不说心里话,就对不起学校。”
请评论学生甲、副校长的思路,评论“学校的发展史”,也说说“如果我是他,该怎样讲”。
很多学生在校学习三年,没有与年级组长以上的学校管理者对话的机会,他们从来不敢提(或没有机会提)任何意见或建议。在这个年龄,他们竟然已经认为“人微言轻”“说了白说”,过早放弃了表达的自由。而因为失去表达的意愿,就可能无法积极思考,养成不良习惯。学校作为学习和讨论问题的场所,遇到问题,不允许讨论、批评,却让青少年学生学会“忍耐”,那他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“人”(或“群众”)?不知学校和教师如何思考这类问题。
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教学与常识相悖,学校教育行为违反规则,自身负担过重,以及其他违纪甚至违法行为,等等,很正常,说明他们有道德法律的基本认知。会思考,恰恰是教育教学的“成果”;会表达,恰恰是课程要求。为什么不能把这些写进作文?
“思辨”,要有理有据地思考辨别,提高思维能力,未必追求固定的答案,未必尽是评论是非。它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,理性智慧地分析问题,不是为增强攻击性,讲蛮理。作文教学,如果缺乏客观和理性,只有铿锵有力的空喊、不容置疑的气势,以及“重要的话说三遍”式的排比重复,不仅败坏文风,也损害人的思维。
有些同行把“批判性思维”曲解为“否定式批评”。多年前,语文教学强调“思想性”,一些不恰当的表述做了不良示范,影响了人的思维。如古代作品教学必谈“局限性”,篇篇有缺陷,人人有落后因素,等等。那不是“批判性”,而是“批驳”“否定”。语文教育无法排斥传统文化,却要自欺欺人地贴“一分为二”的标签,让学生无所适从。那种极端做法时间不长,对“读书无用论”的推动却不小,贻害了两三代人。学生年少时思想有点癫狂,未必引发什么羞耻感,麻烦在于他因此排斥、厌倦读书。事实上,很多人因此失去了学习机会。反映在学生作文上,表现为思维的简单化,如轻易地拒绝,盲目地接受,等等。
信息时代,人们有不同的信息源,如果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,不思考,偏听偏信,被信息裹挟,免不了迷乱。一些学校的作文题多是时代宏大叙事,学生一两年间便练就一套话术,俨然成为指点人间正道的行家。可是,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就在他身边,他没有表达的机会,久而久之,也就不思考了。在学校,学习成绩可能得些许“进步”,但每天休息时间严重不足,学校频繁的考试、测试让他不能自由地学习,也无法培育趣味。对此,他有没有“想”,有没有“表达”的欲望?很多问题,如果让学生自由言说、讨论,或许能发现价值。如果教师认为没有必要,认为“思辨”有可能毁坏他的“上进心”,那语文学习的“批判性思维”便形同屠龙之技。
过犹不及。无视客观事实和一般规律,把批判意识用到无所不在,则可能背离常识,不讲逻辑,“认死理”。语文教师不可能认识全部汉字,有时我上课当着学生的面查字典,因为没有把握。我认为这很正常,学生看到老师“有时也要查字典”,对他学语文也会有启发。但是,如果有同行就此大谈“教师一定要练好基本功”,宣传某老师是“活字典”,鼓吹某某老师上课前先把课文全背下来,上课时手上却不拿教材等,“针对性”似乎很强,但“说服力”会很有限。
如果能更多地交流,更多地倾听不同的声音,学生在表达时可能会变得理性温和;会营造“讲道理”的交流气氛;会有更加丰富的方式方法;会警惕“沉寂”“鸦雀无声”,从而反思自己的学习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教师应当比学生更善于反思 。
示例:
(1) 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”,这句话中的“人民”是谁?
(2) 计算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时间,有多少时间用于上新课、复习、准备各类测试?有没有“课外时间”?有没有自由阅读时间?诸如此类。
(3) 在学校,有没有交朋友的时间与空间?
如上述示例所示,很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,就在师生之间,就在我们的课堂。
(《中学语文教学》2025年第5期)
发布于:江苏省米牛配资-配资平台查询-配资正规平台-配资炒股入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