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操的《观沧海》: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”
207年,曹操亲征乌桓,在北征途中,去了碣石山,观沧海,写下这首大气磅礴的《观沧海》。诗中描写的景象雄伟壮丽,抒发了曹操胸怀天下的博大志向。行军途中,曹操怎么还有这样的闲情逸致,去碣石观海呢?
【曹操征乌桓】
东汉末年,天下大乱,群雄割据。讨伐董卓后,几个较大的势力,袁绍在河北,曹操占兖豫,刘表据荆州,孙策拥江东,袁术盘踞扬州,吕布坐拥徐州,公孙瓒割据幽州,还有河内张扬、南阳张绣等。
诸侯相争,曹操和袁绍成了北方最主要的两个。袁绍势力最强,占有幽州、冀州、青州、并州等地;曹操稍弱,占据兖州、徐州、河内以及豫州和司隶的部分地区。
199年,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,袁绍兵败。202年,袁绍病死,其子袁尚、袁谭内讧。曹操趁机进攻,夺下冀州。袁尚北逃,投奔乌桓,以图东山再起。
207年(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),搅动九州的枭雄曹操杀向北方,征讨收留袁尚、袁熙的乌桓,破之,屠柳城,斩单于蹋顿。
【乌桓是什么人?】
东胡有鲜卑和乌桓两大部,鲜卑居北边大草原(呼伦贝尔大草原)一带,乌桓居南部锡林郭勒草原一带。匈奴崛起,东胡人向东躲避战火,迁至大兴安岭的北部的鲜卑山和南部的乌桓山,各以山名为族号,分别形成鲜卑族和乌桓族。
乌桓分为五部,每部的首领称大人,部以下是落、邑,首领称为小帅。无论大人还是小帅,都是各部、落、邑推举英雄产生,不能传给儿子或兄弟。
乌桓有母系社会特征,乌桓人怒则杀父兄,而终不害其母。乌桓男女结合后,男方送马、牛、羊到女方家,并且在女方家为仆一两年之久。乌桓人没有姓氏,各部以大人的名字为姓。
乌桓和鲜卑都是东胡系语言,没有文字,刻木为信。乌桓男人髡头(剃发为光头),常留个小辫子。
汉武帝时,乌桓协助汉军战胜匈奴左部,霍去病兑现承诺,允许乌桓在上谷、渔阳、右北平、辽西、辽东五郡塞外牧马。朝廷置护乌桓校尉(军职四品),监督乌桓五部,使之疏远匈奴,为汉朝侦察匈奴动静。
东汉时,乌桓进一步内迁至塞内的辽东、渔阳及朔方等边郡,即今辽河下游、山西及河北北部、内蒙古河套一带。
在朝廷的庇护下,乌桓人口发展很快,他们向东西两个方向迁移,幽并两州曾一度有十个郡出现乌桓部落。乌桓的大本营在辽西郡,辽东郡和右北平郡也有不少乌桓人,因此又称三郡乌桓。
东汉末,三郡乌桓摆脱了护乌桓校尉的控制,其战力甚至高过这三郡的汉军主力,表面虽仍臣服汉朝,一旦东汉衰落,其心必异!
【碣石山在哪?】
曹操亲征乌桓,去了碣石山观海,碣石山在哪里呢?
河北秦皇岛有座碣石山,是燕山山脉的余脉,有上百座奇险峻峭的峰峦,呈圆柱形,远望如碣似柱,极像直插云霄的天桥柱石,因此得名“碣石”。站在碣石山上远眺,东可看辽东湾,南可见渤海湾,北面是燕山山脉,西面是华北平原,有吞吐宇宙的气象。
几千年来,沧海桑田,华北平原的海岸线向东拓展了不少。现在的碣石山距渤海十余千米,在秦汉时期,碣石山就是矗立在海边的一座山峰,东、南两面临海。
在曹操之前,秦始皇、汉武帝巡游都去过碣石。曹操之后,北魏文成帝拓跋濬、北齐文宣帝高洋、唐太宗李世民等,也都到过碣石。
米牛配资-配资平台查询-配资正规平台-配资炒股入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